策划/编辑:雅韵 责编:yellow&Fanny
审核:李云
如果说,把人当做一个被创造出来的产品。
那产品设计也太多不合理的地方了吧!!!(产品经理出来谢罪)
看上去没什么用处的器官;
莫名其妙的生理现象;
甚至...还自带一些痛苦放大机制。
咱今天就来盘点一下,我们身上都有哪些被遗漏的BUG。
BUG 1
男性不用哺乳,为什么也有乳头?
我们都知道,女性的胸部需要承担哺乳的重任。但大家有没有好奇过,男性不用喂奶,为啥也有乳头呢?
是为了区分正反?方便变性?还是为了....悬挂披风?(bushi)
脑洞打住!接下来说正经的。
从胚胎发育层面上来看,在胎儿还未分化性别时,乳头就已经出现。也就是说,这其实是不分男女的「出厂默认设置」。 从实际运用的层面上来看,男性的乳头也是有很大用处的。
首先,和女性一样,男性乳头也是「性敏感地带」之一,神经末梢集中,能敏锐感受到触觉、温度的变化,在某些时候可以成为提升「性趣」的存在。
其次,遇到一些需要急救的情况,乳头也可以成为很好的定位点。(比如心肺复苏一般在乳头连线中点处进行按压)
最后提醒一下,男性也是可能发生乳腺癌的,如果乳房出现疼痛或硬块,及时就医检查!
BUG 2
鸡皮疙瘩有什么用
我们的身体常常会自发做出奇怪的举动。
比如在面对寒冷、恐惧或是肉麻的情况下,都容易出现一种生理反应——鸡皮疙瘩。
那么它有什么用处呢?
首先咱需要知道,引起鸡皮疙瘩的是我们皮肤下、毛囊边的一组平滑肌,它的名字叫做立毛肌。
在我们祖先生活的年代,体毛可以抵御寒冷、保护皮肤、增加防御,那时候身体上的立毛肌,可以被自己的大脑给予指令,收放自如。
当毛发竖起时,不仅会在皮肤表面形成一个御寒的保护层,还会在视觉上增加生物的体型,显得更庞大,更有威胁。(猫咪炸毛同理)
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拥有了御寒的衣物和安全的住所,这个东西的价值已经变得很微妙了。
就连我们的大脑都放弃了对立毛肌的掌控,将它变成“自动挡”,归我们应激反应系统管理。
说白了,它真的就像我们的尾椎骨和阑尾一样,是没有进化完全的体现。
BUG 3
越抓越痒,越痒越抓
痒是我们的一种常见的皮肤感觉,普通人每天可能会经历数十次瘙痒。
但有时,挠痒痒却会越挠越痒,为什么会陷入这种恶性循环呢?
有研究发现,在抓挠的过程中,大脑中有一群特定的细胞被激活了,这群细胞能降低痒觉感受的阈值。
简单来说,这群细胞越活跃,你就越容易感觉到痒。简直是人体自带的痛苦放大机制。
不过,为什么会存在这样一种机制(可能是为了磨炼意志), 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答案。
学界目前也有一种假说认为,可能是身体想让你不停地挠抓,令皮肤产生一定的损伤,从而加速调动免疫系统进行修复。
BUG 4
天天护肤,手比脸白
手:白净光滑细腻。
脸:又黄又黑,痘痘黑头坑坑洼洼。
天呐!为什么不管每天怎么精心护理脸蛋,脸上的皮肤始终不如手和身体,痘痘皮屑毛孔一锅端?
其实主要原因是皮脂腺的分布。人体皮脂腺分布主要集中在面部T区、头上、前胸、后背等部位。
而手背和身体其他部位的皮脂腺是远远少于面部的,我们的手掌和脚掌屈面更是没有皮脂腺,所以没有出油、长痘等烦恼。 再加上你的手和身体可以经常藏于衣物里,可脸蛋却得时常露出来接受风吹日晒的洗礼。
与身体其他部位相比,脸蛋更频繁地暴露在阳光下,经受光老化。而光老化的特点是皱纹和色素沉着。
此外,过冷过热的温度、过干过湿的气候、无处不在的外界污染、吸烟等因素,都会使我们的脸部皮肤受更多影响。
BUG 5
莫名出现的淤青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莫名其妙出现淤青的经历,发现时简直是一头雾水。
我是又撞到哪里了吗?难道真的有人半夜里偷偷打我?
其实,“突然”出现的淤青大部分还是源自没有注意到的小磕小碰。
不过有些人天生皮肤薄、毛细血管比较脆弱,或是服用了某些抗凝药物、抗生素、抗抑郁药和靶向药等导致血小板降低,影响身体凝血功能,就会更容易出现淤青。
除了上面的原因之外,容易淤青还可能和一些内源性疾病(如白血病、血友病和血管性血友病)、皮肤科相关疾病(如过敏性紫癜)有关。
如果不易磕碰的部位(比如腋下,手肘或大腿内侧)反复出现淤青或者经常出现不明原因的瘀青,建议及时就医咨询。 BUG 6
过于激进的身体保护装置
平日里小心翼翼,但过敏还是来得猝不及防。
其实过敏反应(超敏反应)是一种非正常的,超过机体自身耐受的免疫应答。
简单来说,就是过敏患者的免疫系统过于“灵敏”,误把过敏原当成有害物质。
人体会启动白细胞进行防御并发出警报,之后肥大细胞上的抗体和过敏原发生反应,会促使细胞分泌出组胺等炎症介质,在人体不同部位引起一系列过敏反应。
但也不要因此就觉得过敏是一件小事哈! 若是发生严重急性过敏反应,容易引起全身多系统同时告急,如呼吸困难、意识模糊、全身抽搐、血压降低等,甚至出现最凶险的过敏性休克。
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今天的人体BUG就总结到这啦~大家还有什么补充,欢迎留言区分享哦~
〔免责声明〕
本文数据更新于2022年05月04日
由「皮肤科杨希川教授」原创,旨在为读者科普 科普内容不能代替医生诊治意见,仅供参考 如有皮肤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