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5月8日,邓丽君因哮喘病发作,在泰国清迈去世,享年43岁。
2025年5月,不知不觉,时间来到了邓丽君30周年忌辰。对于很多中国人而言,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两个姓邓的人名会让人感觉特别亲切:第一位是提出改革开放思想,带领全国人民大步走向新时代的我们伟大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而另一位,就是让无数中国人开始爱上流行音乐,甚至是开始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流行音乐的邓丽君。邓丽君的魅力,历经数十年长盛不衰,其影响堪称无远弗届。
邓丽君去世当年,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颁奖礼追认授予邓丽君“金针奖”;与此同时全日本有线放送大赏、日本有线大赏、日本唱片大赏分别追认授予邓丽君“特别功劳赏”。时隔30年,邓丽君这个名字似乎从未被世人遗忘。近日,据日媒报道,传奇歌后邓丽君生前未发布的一首歌曲,将于今年6月面世。这首歌由打造《偿还》和《我只在乎你》的作曲家三木刚及作词家荒木丰久创作,录制时间可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原本没有曲名,荒木丰久重读歌词后取名为《情歌最爱夜雾时》。与《偿还》等富有戏剧性的单曲风格不同,《情歌最爱夜雾时》是一首轻快的流行歌曲。据报道,这首消失数十年的歌曲,是被环球音乐的一名工作人员在东京一处仓库内整理旧录音时无意间发现的,那一卷录音带同时还收录了许多邓丽君的歌声与伴奏,属于“多轨录音带”。今年是邓丽君逝世30周年,该歌曲就像冥冥中现世的献礼,将收录在计划6月25日发售的作品集《三木刚歌曲集》专辑中出版发行。
邓丽君祖籍河北省大名县,1953年1月29日出生于台湾云林县,自幼就展示出歌唱天赋,14岁进入歌坛,随后的三十余年,她优美的歌声遍及港台地区和祖国大陆、东南亚、日本和美国等地,被誉为“国际天王巨星”;她精通国语、粤语、闽南语,并且能够熟练应用英、日、法语等多国语言演唱,涉猎广泛;她传扬中华文化,深受海内外华人的赞誉和爱戴。她逝世后,两岸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同声哀悼,备感惋惜,引为世纪末华语流行乐坛最大的损失。邓丽君生前留下了诸如《月亮代表我的心》《甜蜜蜜》《再见我的爱人》《襟裳岬》《原乡人》《漫步人生路》《海韵》《但愿人长久》《风从这里来》《又见炊烟》《何日君再来》《夜来香》《小城故事》《在水一方》等歌曲,脍炙人口,经久传唱,在华人地区堪称路人皆知。邓丽君去世之后,人们对她的怀念和热爱从未褪色。她的各种唱片和专辑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再版发行,黑胶、磁带、CD、DVD、蓝光、SACD、XRCD、MD、开盘带……你所能想得到的媒介载体无所不包。而深受邓丽君音乐以及演唱风格影响的后世歌手更是不计其数,他们像邓丽君执着的铁杆继承者们,用各种形式翻唱,翻奏,包含着敬意且以他们的真挚情感,抒发着华语流行音乐界对邓丽君经久不衰的怀念。
展开全文
邓丽君唱功之解析
邓丽君在华语流行音乐史上的地位固然尊崇,但是并非没有任何争议。
比如中国南方知名作曲家邓伟标在其博客文章中就直言——为什么作为一个台湾歌手的邓丽君,在台湾、香港一直只能算个二线歌手,而在大陆却变得高不可攀?他认为邓丽君的走红有时代因素和民众选择过少等原因,而今获得了超过实际应得的尊荣。而论及邓丽君在台湾地区本土的影响力和地位,凤飞飞、陈淑桦、黄莺莺、江蕙、张惠妹等女性歌手似乎相对更受到台湾乐评界的认可。此外,内地大牌歌唱家李谷一也曾在公开场合表示自己的成就不屑与邓丽君相提并论,引发诸多争议。最近过世的流行音乐教父刘家昌也曾在综艺节目《康熙来了》上坦言,当年与邓丽君在合作过程中,他并不满意邓丽君对其创作歌曲的诠释,后来当听到王菲翻唱的邓丽君后,发现王菲的音乐悟性要好得多。
诸多争议和质疑,为我们展开了邓丽君在民众中压倒性好评之外的另一个反面领域。邓丽君作为“至尊歌后”是否名副其实?我们不妨撇开地域性、主观性角度,从相对客观的唱功部分来分析论证。
先看音色。这是邓丽君的一大特色,她清澈、甜美的音色是支撑她声音可塑性的根本,也是她歌唱的自带属性。这一点在她腔体的共鸣下,不断强化。甜美二字就成为了她的代名词,也是后世模仿者渴望企及的主要部分。邓丽君的音色同时不失张力,会根据不同作品调节音色。以当年时代的审美论,十分悦耳,但无可讳言以如今的流行音乐审美,邓丽君的音色有些“过甜”,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
再来是气息。演唱者在歌唱时,如果气息不够深稳,就总会不自主地借助于口腔进行气息补充。邓丽君歌唱的呼吸方式不同于一般流行歌手依赖口腔吸气(后果是换气声大),而是采用美声戏曲中讲究的鼻吸直入丹田,因此几乎没有换气声。我们在邓丽君任何一张专辑之中,你很难发现她演唱时的呼吸气口。不仅仅是唱片,在舞台上也是如此。这是因为她偏向美声、戏曲呼吸。气息不入肺,而是入腹,也就是气沉丹田。大家听邓丽君的歌,总是觉得甜美、柔情,好像根本不费一点劲儿,实际上并非如此。她从十几岁开始唱歌,每天练唱,基本功是非常扎实的,即便成为巨星之后,她还去国外深造,整个演唱水平大大提高。经过长久练习,她将以呼吸道周围肌肉阻隔横膈膜出气,控制出气量。更变传统口入式呼吸,通过胸声支撑点,就是控制出气量,达到气息包容感,最大限度地消弭了演唱时气口的痕迹。
咬字,是衡量唱功的一大标准,在这方面邓丽君堪称大家。她曾在舞台下对着镜子勤练咬字,在通俗歌曲的演唱中,她的歌唱最能体现传统歌唱艺术所提倡的字正腔圆。中央音乐学院的副院长叶小纲教授就曾指出:“邓丽君唱的是最纯正的国语,对中国音乐教学、音乐创作有很大影响。她的咬字时而靠前,时而居中,亲切自然,我在对美声专业的学生排练进行指导时,也会以她的艺术处理作为榜样,非常有效。”
在声音共鸣上,除了说话般的主体歌唱方式外,邓丽君的共鸣在流行乐坛是相当讲究的,因此她的大部分作品音量虽控制得很小,但音质非常得棒,后辈台湾歌手蔡幸娟曾在凤凰卫视邓丽君十周年纪念节目中说过:“她的声音必然是经过了科学有素的训练,无论什么音符她都不会唱虚。”早期邓丽君的风格受京剧、黄梅调等地方戏曲的影响,以口腔共鸣为主,音色有严凤英式的沙甜,声线宽亮。六十年代中期,尚未正式出道的邓丽君参加台湾正声唱歌培训班,师从李鹏远初步学习过美声唱法,期间香港爵士乐之父徐永兆(徐日勤的父亲)第一个发现她有哮喘病,经其点拨,她很快完成了从美声唱法向流行唱法的转型,最终以第一名的身份结业。中期和后期的邓丽君在中低音区会适度运用鼻腔共鸣,高音区依据不同作品调节共鸣方式,声音集中清澈且富有穿透力。台湾旅欧声乐家马任重教授对此曾经指出:“邓丽君声乐功底扎实,高音澄澈透明,口咽部控制得非常出色。”
此外,邓丽君赖以成名的绝活就在于“高音弱唱”,即能用与自然声区说话般的力度和音色去演唱C5至G5的高音。弱声一直以来都是声乐(无论哪种唱法)中最难掌握的技术。也正是因为邓丽君高音区的弱声技术已臻化境,她经常被听惯了强声轰炸的乐迷们误解为“没有高音”,这着实是一大认知误区。从八十年代至今,大家对她的普遍印象是音域不广,然而音域即便不是邓丽君的强项,但也绝非其短板。她的声音可以唱到三个八度。事实上,邓丽君是华语乐坛最早能在E5、F5的第二换声区用真混声连续咬字的女歌手,也是华语乐坛最早能在一首歌中唱满16度(即两个八度再加一个大二度,近两个半八)混声音域的女歌手。邓丽君是华语乐坛难得同时拥有Low C和Hi C的女声。1984年起她跟随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苏格兰歌剧院的老师系统学习声乐时,用mp3录下了老师的LowC至HiC的练声片段,从此每次登台演出前都会从低音C(LowC)至高音C(HiC)反复练习三个八度的音区。
正如声乐教育家姚峰所说:她的声音听起来轻轻柔柔,但其实她的音域很宽广。
说到唱腔和曲风对华语乐坛后辈的持续影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在华语乐坛女声界你所能听到的80%的唱腔唱法都是邓丽君奠定的。如同姚峰教授在访谈中所提到的:“邓丽君发声非常科学,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太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津音乐学院声乐教授、美声青年歌唱家张岩也评价:“从声音上说,除了受日本演歌的影响部分歌曲有喉颤外,她的呼吸、咬字共鸣、音域等各方面都是非常优秀的,是一位十分难得的艺术家,她对待歌唱艺术纯粹认真,是我们永远要尊重的艺术家。”
邓丽君天生音色醇厚,音域宽广,高音区没有压迫感。声压、声强都属顶级。她最强悍的技巧在于换声平稳,比如在从低音区提到高音区时,力量递进平顺自然,发声没有明显变化时的撕裂感。这也导致很多人误以为她发声方式单一。邓丽君的唱功被长期低估,是件颇令人遗憾的事儿。她为人熟知的歌曲是《甜蜜蜜》《月亮代表我的心》《我只在乎你》这样的慢板抒情歌曲,被人误以为她歌路单一,或者是歌曲诠释难度低,这种认知真是大错特错。邓丽君是所谓内在唱法的代表,也就是说一首歌在她唱来饱含深情,换个人来唱就平淡无味。如果翻唱者想自作主张加点料,就又过犹不及了。
综上所述,邓丽君的音色难以模仿,技术扎实,咬字和唱腔完美,在节奏感、语感、乐感等方面也是顶级的。因此,作为华语歌坛最伟大的歌者,邓丽君排名第一实至名归。台湾的那些同期歌后们,在综合得分上,与邓丽君相距甚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