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晚上,罗萌开始抢从深圳回老家湖南的车票,她在智行火车票花了30元买了中等的“加速包”,提前付了款,然后发到群里请求小伙伴助力到最快的速度。
保险起见,她多抢了一个联程中转的票,买到后再付款,她觉得这下应该高枕无忧了。
正式放票是在12月24日的上午10点,罗萌11点才发现没抢到,糟糕的是下午5点,系统显示抢到了联程票的后半程,票款和加速包的钱自动扣除,但前半程怎么也抢不到,罗萌只好退票,票款是回来了,加速包的费用就白白损失了。
在北京一国企做会计的朱林也遭遇同样的事情,过年回湖北恩施,他在旅游平台抢了三天票,加速包、好友助力、会员都用上了,结果抢了两万多次还是没有票。后来他打开12306发现,自己那趟车还有票,付款的时候显示还有5张。
钱白交了是一方面,耽误买票时间就得不偿失了。
但目前来看,在加速包的“坑”里前赴后继的还大有人在。有媒体统计,目前有将近50多个平台有抢票加速的服务,除了携程、飞猪、美团、去哪儿等在线旅游平台,还有专门订票的智行火车票、高铁助手,以及浏览器如360、猎豹等等。
这些平台的加速包服务大同小异,免费的低速抢票成功率10%以下,10块钱的中速加速包能达到30-50%的成功率,30元的高速对应70%左右,60元的极速对应90%左右。在春运回家数亿人同时抢票的厮磨中,这些鲜明的数字,刺激着大家花钱买心安。
有些平台甚至利用UI设计的小技巧,突出显示付费加速包的按钮,弱化不付费的选项,让用户在无意识中就买了加速包。
种种操作,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入坑,毕竟对于一票难求的车票来说,几十块钱的加速包也不算什么了。
抛却偏见和经验,加速包真的管用吗?
首先,从原理上来说,第三方平台代抢票其实和个人一样,都要在12306的系统上排队购票。差别在于,抢票软件可以破解12306的验证码识别,比人工输入快很多。此外,机器还可以自动提交订单及付款。
但正是因为持续刷新,高频访问,很可能会被12306限制拦截、甚至列入黑名单。即使未被拦截封号,也可能被风控系统限速,抢票速度可能会更慢。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用加速包没抢到票,反而在12306上买到了。
棱镜深网曾报道,有技术开发人员表示,“加速包”等技术手段在12306最初期的阶段是可以增加购票几率的,但随着12306的技术进化,加速包的普及,以前凭借技术优势的插队已经变成了重新排队。
换句话说,当所有人都用加速包的时候,谁能抢到票?更何况,今年12306还推出了候补票,加速包起到的不过是“安慰剂”的作用。
互联网抢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