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亚马孙雨林的深处,世世代代生活着当地土著人。
巴西属热带,植物繁盛。图为我入住的酒店中的一株植物。
随着外界的不断浸入亚马孙的深处,那里的土著人衣着及外表,已与今天的巴西人没有什么区别。只有在他们生活的村落里,才会发现一些他们的独特的雨林生存方式,以表明他们是独一无二的亚马孙雨林土著人。
这是亚马孙河边的玛瑙斯港口。殖民时期,大量产于亚马孙雨林里的红木从这里装船运往欧洲,故而港口经济繁盛一时。
从船上回望玛瑙斯港口。
我们的船沿着亚马孙的支流——黑白河,慢慢地向雨林深处开行。两岸一片翠绿,几乎看不出此处与彼处有什么不同,但当路过岸边一些河边的高地时,偶尔能看到土著人在那高地上建造了的房子,是一些高脚屋,高脚屋与高脚屋之间用木栈道相连,那是雨林土著人的标志。不过,我感到很奇怪 :河水与高脚屋的海拔距离至少有10几米,为何他们的房子却还要建成高脚屋呢。一问导游才知道:虽然我乘船通过亚马孙河时,河水已进入泛滥期,但还远没有到达水位最高的时候。水位最高时,河水还会再涨10多米,因此,刚才我看到的那个岸边的高地会完全被水淹没。所以,土著人要保住自己的房屋,必须要在高地上建成高脚屋。
一条饱含泥沙的河流,在玛瑙斯附近注入亚马孙河,使得河水“泾渭分明”,当地人称此段河流为黑白河,有点像中国长江上游有金沙江的称谓一样。
为了使我们更直观地了解黑白河,船家分别从两侧河水中取水样放入玻璃杯中,让我们比较其中的不同—黑白分明。
原来这是土著人生存的智慧,我不得佩服雨林土著人在与雨林共处中的技能。
游船又拐进了一个河汊,远处便是我此次旅行的目的地——亚马孙雨林
船向上游走了约100多公里后,导游指着不远处的几栋建筑说:亚马孙雨林的土著人村落到了。我顺着导游所指的方向放眼望去,所谓的土著人的村落,只是七八个建在河水边的房屋,像是中国的工地上用简易建造材料建成的简易房。
一条 简易木桥,将我们引向亚马孙雨林深处。
雨林里的风景果然别有洞天,许多植物是亚马孙雨林独有的。
亚马孙雨林中的巨型莲叶,在中国倒也能见到。
当我们的船走近后,我才发现,这些简易的房屋都建在船上,只不过有的是作为日常生活自己使用的,有的则在船上面建了篷子或是加盖成二层楼,一楼里面放着桌椅作为游客就餐的餐厅,二楼作为生活居住。另有一根大绳子,将这些房子拴在岸边的固定物上,远远看上去有些特别。见我们露出好奇的眼神,导游骄傲地指着船四边露出的粗大木头对我们解释说:这些产自雨林的木头,质地非常轻而且耐腐烂,几百年都不会坏掉的。雨林的土著人砍下这木头作为他们船屋的“地基”,这些地基浮在亚马孙河上,一头固定在岸边,一年之中,亚马孙河的河水涨落达10几米以上,而船屋自由地随水涨浮,但始终飘在河边上,在移动中达到稳定。
在雨林中远望亚马孙的土著人船屋。
经过导游的解释,我这才看清楚,原来每栋土著人家的房子都是浮在亚马孙河上的,而不是像我刚才看到的那种高脚屋,固定在高地上。这些船屋的优势就是随着亚马孙河水涨落,屋子始终在水上浮着。看来,亚马孙的土著人也有着中国《周易》一样的智慧:在变动中取得一种稳定。
亚马孙雨林人的船屋“地基”
当我再一次把目光投向那船屋的“地基”,仔细搜寻时才发现,有的房屋“地基”露出水面一半左右,而且木头表面已经腐烂,但剩下部分的直径也足有2米多,从外表根本看不出那“地基”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它却实实在在地托起了亚马孙土著人的船屋,让雨林土著人生有所居,开始文明的“定居”生活。
亚马孙雨林人家船屋的小厨娘。
导游说,这些微微有点腐烂的船屋“地基”,其实已使用了近百年,而且再用一百年也不用换的。
午餐时间到了,我们来到了预定的船屋的一楼餐厅,房子很稳,不像普通船上的餐厅那样有些轻微的左右摇晃。
我的亚马孙雨林船屋午餐——鱼宴
亚马孙河有2000多种鱼类,甚至还有许多今天的人类未能发现的神秘物种。因此亚马孙土著人招待我们的是鱼宴:几十种河鱼,有煮的有煎的有烤的还有油炸的,导游特地介绍了一种油炸的银龙鱼。,银龙鱼,在中国是一种名贵的观赏鱼,而在亚马孙河,银龙鱼,则是一种普通的食物,不出名也不贵重。品尝着亚马孙河里的银龙鱼,我总有一种浪费资源的感觉。
看来,我的感觉时差还未调整到南半球的亚马孙雨林。(悟能)
本文通过 [中国版权保护中心] 登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