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在疾病早期,帕金森病常被误认为是机体正常的老化过程。对此,黄正标提示,帕金森病的早期实际上是有迹可循的,有两个以上症状就应高度重视。
研究发现,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易发于中老年,且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影响神经系统及受神经支配的身体。
国药葛洲坝中心医院每年门诊及需要最后住院的帕金森病患者约几百人。对于帕金森病的病因,医学界主要认为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
目前,尽管帕金森病无法治愈,但患者并不用恐慌。药物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外科手术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补充。因此,及时发现疾病的早期症状,及时治疗尤为重要。
时间就是大脑,医护争分夺秒
相比帕金森病,急性脑梗更为凶险。在国药葛洲坝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医护争分夺秒抢救急性脑梗患者的画面时刻都在上演。
今年3月,43岁的陈先生在家做饭时突然昏厥,且左侧上下肢完全瘫痪。家人立即拨打了120,陈先生被送到国药葛洲坝中心医院救治。
黄正标带领团队立即为其进行紧急介入取栓治疗,仅用30分钟就取出血栓,开通了血管,最大程度挽救脑组织。术后,陈先生肢体功能完全康复。
正值壮年的陈先生为何会突发脑梗?经心脑血管专家“强强联手”排查病因,最终发现,元凶竟然是心脏里多出的一个“孔”。
陈先生患有“卵圆孔未闭”,正是他突发脑梗的元凶。医生明确诊断后,陈先生继续在神经内科接受康复治疗,完成治疗后择期前往心血管内科进行卵圆孔封堵手术,预防脑梗死再发。
黄正标介绍,大脑作为人体的司令部,是人体中枢。脑梗俗称“中风”,患者治疗不及时易致瘫痪。近年来,脑梗呈上升趋势。
业内认为,6个小时内,是急性脑梗患者的黄金抢救时间,可谓时间就是大脑。否则,将造成大脑神经不可逆的损伤。
大脑中神经丰富,里面好如一个黑色的箱子,通过造影成像技术手段,可清楚发现患者大脑内血管狭窄、动脉瘤、先天性异常等症状。对于脑梗患者,可静脉溶栓或者介入机械取栓治疗,并取得良好效果。
省级临床重点专科
国药葛洲坝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是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其整体诊疗技术、护理水平位于宜昌乃至全省前列。
科室由专科门诊、住院病房及电生理诊断室、经颅彩色多普勒室(TCD)组成,住院病房设置两个病区,开放床位共计80张, 是国家级“示范卒中防治中心”,2018年宜昌首批湖北省“卒中防治中心”与“卒中急救地图医院”,三峡大学“老年医学研究所”。
科室医护人员48人,包括医师和试验员15人,护士33人,其中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8名,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16人。承担三峡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神经病学》《精神病学》《诊断学》及《护理学》的理论及实验教学工作。
技术实力
科室开展脑血管病、周围神经病、癫痫、运动神经元病、多发性硬化和视神经脊髓炎等脱髓鞘病变、颅内感染性疾病、颅内肿瘤占位性疾病、脊髓病变、重症肌无力等神经-肌肉接头疾病、帕金森病和痴呆等变性疾病的诊治。
率先在宜昌地区开展脑血管造影(经桡动脉及股动脉)、静脉、动脉溶栓和动脉内取栓、血管支架植入、颅内血肿微创清除、颅内动脉瘤栓塞等手术。
科室配备有呼吸机、进口电动颅钻、肌电图仪、脑干诱发电位仪、颅内压监测仪、脑电图仪、颅脑彩色多普勒(TCD) 、心电图仪、除颤仪、动态血压检测仪、降温治疗仪、震动排痰仪、肢体理疗仪、吞咽功能康复理疗仪、经颅磁治疗仪等多种现代先进设备。
专科特色治疗技术
1、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
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它可以使血栓的纤维蛋白原溶解,化解血栓,使血管再通,静脉溶栓治疗启动越早,患者获益越大!
2、急性脑梗死桥接治疗(静脉溶栓+机械取栓)
科室开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静脉、动脉溶栓多年,2017成功开展新技术“急性脑血管病的动脉取栓术”。该技术目前在宜昌市处于领先水平、湖北省处于先进水平。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桥接治疗(静脉、动脉溶栓桥接动脉拉栓术)极大的降低了患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
3、脑血管病神经介入治疗
神经介入手术如动脉瘤栓塞术、颅内外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动静脉畸形栓塞术、硬脑膜动静脉瘘栓塞术等与传统的开颅手术相比,具有安全、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高等优点,神经介入手术被认为是一个革命性的改进,是21世纪神经科学发展方向之一。神经内科从2004年率先在宜昌地区开展神经介入手术,目前完成各项神经介入手术300-400台次/年。
4、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是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的一种常用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费用少、简单、方便、易行,紧急情况下在病房及治疗室即可完成手术。神经内科从1998年成功开展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以来,已经有约上千例的患者接受该手术并取得满意疗效。
神经内科一病区
住院部4楼
电话0717-6720224
神经内科二病区
住院部5楼
电话0717-6720254
来源丨通讯员张玉兰、张其兵、骆兆琪
编辑丨张泽牧
二审丨刘路
终审丨胡俊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